第四章 不要排除生理建构的迷幻色彩 6 观念的庸俗与行为的变态(2...
女性的脚在古代决不可外露,是相当隐秘的性感中心部位。宋代及梦石的"春画"当中有为数不多的裸女,却都在全身暴露无遗之时还遮掩着双脚。据解释,缠足之后,盈盈小脚走起来轻盈短促,能增强反应和反应的敏感——又是男性的"鬼把戏"。
裹足是否使女性增加性交快感实难考证,但女性为性生活中男性需要而使自己身体一部分强制畸形化是很残酷的。正像十九世纪一位西方学者所抨击的,裹足之风"不仅使中国人的思想,而且连同他们的身体,皆被非自然的习俗扭曲和摧残"。
现代的"男子中心"主义性审美观虽然不像裹足一样扭曲着女性的身然躯体,但仍是摧残女性心理的一剂毒素,而且也在破坏着夫妻生活中的情趣。还是抛弃这种庸俗的泥淖,把眼光放在发掘性生活美感潜能的沃土中去。
(3)"处女膜至上"
女性在首次性交时,一般会使处女膜破裂。这对于女性的性心理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处女膜的破裂会产生疼痛感,会引起少量出血。但是,更重要的是,处女膜的破裂标志着女性生命当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处女生活的结束,性交生活的历程开始,而且还意味着责任和风险。
处女膜破裂发生在从来未有过性交经验的女性身上,产生恐惧感是十分自然的,这往往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正因为如此,西方许多性学家提出在初婚之夜男性主动性的收敛和谨慎,强调男性应当逐渐地、温和地帮助女性完成心理准备,只要女性的心理准备尚未完成,就一定要制止搞破处女膜的企图。同时,还强调女性感到恐惧和疼痛时,应当中止的插入。为了"尊重"处女膜,为了避免恐惧感带来的后遗症,西方性学家还反复强调插入的姿势、角度、机会、力度和速度,巴尔扎克专门就此有一句名言:"你决不能用强奸的方式来开始婚姻。"
但是,在中国,情况要复杂和奇特得多。
女性所担心和恐惧的,往往不是处女膜破裂时的疼痛和出血,不是处女生活的结束和今后前途未卜的性历程。而恰恰相反:担心处女膜破裂时没有出血。
这种担心、顾虑和精神负担完全是非自然的、非人道的。
"今夜盛摆筵宴,
谁拟寻芳一遍。
春去已多时,
问甚红深红浅,
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这是我国元代史料《辍耕录》卷二八当中的一首词,调为"如梦令"。首先,这里面提到一个古代风俗:即女子最初性交处女膜破裂之后,也就是"破身"之后,立即用一方白手巾擦拭阴部,然后把这一带血的手巾保存下来,如果这手巾上带血,也就是"见红",那么证明该女是处女。
处女和非处女身价大为不同。处女被男性得到,实为一大幸事。如果不是处女,那就等于"寻芳"不得,"春去已多时"。诗中问:"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颇有讥讽嘲笑之意。
如果一个从未结过婚的女子,在初婚之夜没有"见红",那就意味着失去了贞洁,这是大逆不道,令人唾骂鄙夷的。丈夫不仅会醋意大发,愤怒光火,还刨根问底,甚至拳脚相加,然后,则是举家大张挞伐,欲逐之驱之而后快。女子新婚初夜不见血难以过关,不见血则身价跌落,还要忍受长期的被歧视和屈辱。
在"贞洁"的背后,实际上是男性以女性为占有物、为泄欲工具的观念。男子是否"贞洁"无关紧要,女性保不住处女膜则不亚于万恶之首。本来,处女膜是一层保护的屏障,反而却成为遭灾引祸的不祥之物。
一位本来十分热爱生活,渴望爱情的女性,少女时代由于运动的激烈而使处女膜破裂了。她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别的女孩子结婚之初,刚刚从新婚之夜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一块"带红"的白布,脸上带着骄傲的微笑,向亲友们宣告着:"看啊,我见红了!"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这位少女。她是贞洁的,可她曾因为运动的原因使处女膜过早破裂了。于是她不敢接受性生活,因为她害怕那不会流血的初次性交。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她用永久的"贞洁"来证实自己的贞洁,她用躲避性生活来躲避那不见血的第一夜。只有永远不性交,才能摆脱第一次性交那不出血的可怕。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谁能证明我的贞操?我不敢承受爱情,我是个失去了~处女宝~的处女。于是我开始厌恶一切跟男人、跟性,甚至跟恋爱有关的东西。电视里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我会摔椅子站起来拔腿就走;同事们说到自己的对象和婚事,本来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脸一下子拉得老长,黑着个面孔,吓得别人赶紧闭上嘴。我并不想这样,可我控制不了。"——
这位女士竟然是一位处长级干部。在向娅所编著的《男女十人说》里,记载了这一幕令人感叹的悲剧。
而有多少新婚夫妇,在盼望已久的应该是最幸福的瞬间,却在心理抖动着这悲剧的颤音,导致这种悲剧的,正是那"处女膜至上"的庸俗的传统观念。
在女性生殖器官中,处女膜只是未婚女性口上的一层不完全封闭的粘膜,其大小、薄厚程度和形状因人而异。除了在第一次性交可能被捅破之外,剧烈运动或意外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导致破裂。
裹足是否使女性增加性交快感实难考证,但女性为性生活中男性需要而使自己身体一部分强制畸形化是很残酷的。正像十九世纪一位西方学者所抨击的,裹足之风"不仅使中国人的思想,而且连同他们的身体,皆被非自然的习俗扭曲和摧残"。
现代的"男子中心"主义性审美观虽然不像裹足一样扭曲着女性的身然躯体,但仍是摧残女性心理的一剂毒素,而且也在破坏着夫妻生活中的情趣。还是抛弃这种庸俗的泥淖,把眼光放在发掘性生活美感潜能的沃土中去。
(3)"处女膜至上"
女性在首次性交时,一般会使处女膜破裂。这对于女性的性心理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处女膜的破裂会产生疼痛感,会引起少量出血。但是,更重要的是,处女膜的破裂标志着女性生命当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处女生活的结束,性交生活的历程开始,而且还意味着责任和风险。
处女膜破裂发生在从来未有过性交经验的女性身上,产生恐惧感是十分自然的,这往往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正因为如此,西方许多性学家提出在初婚之夜男性主动性的收敛和谨慎,强调男性应当逐渐地、温和地帮助女性完成心理准备,只要女性的心理准备尚未完成,就一定要制止搞破处女膜的企图。同时,还强调女性感到恐惧和疼痛时,应当中止的插入。为了"尊重"处女膜,为了避免恐惧感带来的后遗症,西方性学家还反复强调插入的姿势、角度、机会、力度和速度,巴尔扎克专门就此有一句名言:"你决不能用强奸的方式来开始婚姻。"
但是,在中国,情况要复杂和奇特得多。
女性所担心和恐惧的,往往不是处女膜破裂时的疼痛和出血,不是处女生活的结束和今后前途未卜的性历程。而恰恰相反:担心处女膜破裂时没有出血。
这种担心、顾虑和精神负担完全是非自然的、非人道的。
"今夜盛摆筵宴,
谁拟寻芳一遍。
春去已多时,
问甚红深红浅,
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这是我国元代史料《辍耕录》卷二八当中的一首词,调为"如梦令"。首先,这里面提到一个古代风俗:即女子最初性交处女膜破裂之后,也就是"破身"之后,立即用一方白手巾擦拭阴部,然后把这一带血的手巾保存下来,如果这手巾上带血,也就是"见红",那么证明该女是处女。
处女和非处女身价大为不同。处女被男性得到,实为一大幸事。如果不是处女,那就等于"寻芳"不得,"春去已多时"。诗中问:"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颇有讥讽嘲笑之意。
如果一个从未结过婚的女子,在初婚之夜没有"见红",那就意味着失去了贞洁,这是大逆不道,令人唾骂鄙夷的。丈夫不仅会醋意大发,愤怒光火,还刨根问底,甚至拳脚相加,然后,则是举家大张挞伐,欲逐之驱之而后快。女子新婚初夜不见血难以过关,不见血则身价跌落,还要忍受长期的被歧视和屈辱。
在"贞洁"的背后,实际上是男性以女性为占有物、为泄欲工具的观念。男子是否"贞洁"无关紧要,女性保不住处女膜则不亚于万恶之首。本来,处女膜是一层保护的屏障,反而却成为遭灾引祸的不祥之物。
一位本来十分热爱生活,渴望爱情的女性,少女时代由于运动的激烈而使处女膜破裂了。她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别的女孩子结婚之初,刚刚从新婚之夜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一块"带红"的白布,脸上带着骄傲的微笑,向亲友们宣告着:"看啊,我见红了!"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这位少女。她是贞洁的,可她曾因为运动的原因使处女膜过早破裂了。于是她不敢接受性生活,因为她害怕那不会流血的初次性交。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她用永久的"贞洁"来证实自己的贞洁,她用躲避性生活来躲避那不见血的第一夜。只有永远不性交,才能摆脱第一次性交那不出血的可怕。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谁能证明我的贞操?我不敢承受爱情,我是个失去了~处女宝~的处女。于是我开始厌恶一切跟男人、跟性,甚至跟恋爱有关的东西。电视里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我会摔椅子站起来拔腿就走;同事们说到自己的对象和婚事,本来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脸一下子拉得老长,黑着个面孔,吓得别人赶紧闭上嘴。我并不想这样,可我控制不了。"——
这位女士竟然是一位处长级干部。在向娅所编著的《男女十人说》里,记载了这一幕令人感叹的悲剧。
而有多少新婚夫妇,在盼望已久的应该是最幸福的瞬间,却在心理抖动着这悲剧的颤音,导致这种悲剧的,正是那"处女膜至上"的庸俗的传统观念。
在女性生殖器官中,处女膜只是未婚女性口上的一层不完全封闭的粘膜,其大小、薄厚程度和形状因人而异。除了在第一次性交可能被捅破之外,剧烈运动或意外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导致破裂。